华严经常识网

被康熙帝当面称赞的家族 家教家风有何不一般?

发布时间:2022-11-22 09:09:42作者:华严经常识网
被康熙帝当面称赞的家族 家教家风有何不一般?

  张英(1637—1708)字敦复,号乐圃,安徽桐城人。

康熙六年(1667)中进士,为康熙皇帝所信任,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,死后谥号“文端”,赠太子太傅。张英一生著作颇丰,其中《聪训斋语》和《恒产锁言》是反映张英家教思想的重要文献。

  壹

  在张英的家教影响下,张氏子孙无论在科举功名,还是人格、事功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突出。张英与妻子姚氏共育有五子三女,五个儿子都是进士及第。

  长子张廷瓒,考中进士之后,授翰林编修、历任日讲起居注、官至詹事府少詹事,多次主持乡试,能秉公取士,选拔宿学之士,获康熙皇帝赐御膳、额匾等奖励。

  次子张廷玉中进士后,历官康熙、雍正和乾隆三朝,成为一代名臣。

  三子张廷璐,榜眼及第,后入职南书房。雍正元年(1723),奉命主持福建乡试。雍正七年(1729)官至礼部侍郎,督江苏学政。因其德行淳厚,奖掖后学,多次为朝廷举荐贤才,得“三朝旧臣,后进楷模”的美誉。

  康熙皇帝曾当面称赞张廷玉、张廷璐兄弟说:“汝兄弟其不愧家风矣。”

  四子张廷瑑,进士及第后,授编修,充日讲起居注官,后晋升为詹事府詹事,官至礼部侍郎。张廷瑑为人敦笃诚朴,因病辞职告归后,他便在家中赋咏吟读,教授诸子孙。他谨遵张英的教诲,广施仁爱以善亲善邻,如添置族田、公田以接济乡党族亲。每逢水旱灾年,便设厂施粥以接济流民饥客。

  五子张廷珩,考中二甲第一名进士,因其乐善好施、性情纯良,在族党相邻中颇有声誉。

  在张英的儿子辈中,张廷玉是一代治世名臣。他的成就与张氏的家教,尤其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。

  张廷玉著有《澄怀园语》4卷,一共250余条,以日月为先后次序,这是张廷玉一生不忘父训,终身诵读张英所撰的《聪训斋语》,并根据自己做官、为人、处世的经验及读书所得撰写的一本家训,主要用来训示子侄的。之所以命名为《澄怀园语》,是因为张廷玉居住在雍正皇帝所赐的澄怀园中,又仿其父张英的《聪训斋语》,因此取此书名。

父子宰相:张英、张廷玉

  他在乾隆十一年(1746)所写的《自序》说:

  “先公诗文集外,杂著内有《聪训斋语》二卷以示子孙,廷玉终身诵之。雍正戊申、己酉间,扈从西郊,蒙恩赐居‘澄怀园’,五侄筠随往,课两儿读书。予退直之暇,谈诵所及,侄逐日纪录,得数十条,曰:‘此可继《聪训斋语》曰《澄怀园语》也。’”——《父子宰相家训·澄怀园语·自序》,第9页。

  《澄怀园语》是继他父亲张英的《聪训斋语》之后的,明清仕宦家教文献的又一代表作。可以说,张廷玉的家教思想是张英家教思想的延续。

《澄怀园语》

  张廷玉不止受他父亲张英的影响,母亲姚氏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。姚氏是清初名臣姚文然的女儿,以贤淑见称。丈夫张英中进士做官后,家中仍不富裕。有一年张英担任会试同考官,进入贡院(科举的专用考场,明清考举人、进士都需要在贡院进行)半月不回家,家里都揭不开锅了,姚氏只好用家里所剩米做米汤,才使家里不至于断粮。张廷玉兄弟做官以后,姚氏告诫他们做官一定要遵守“谨”字。姚氏跟随张英在北京住了20多年,谦慎好善,她的贤淑美名传至宫廷,康熙皇帝有一天对大臣们说:

  “张廷玉兄弟,母教之有素,不独父训也。”——《桐城耆旧传》,转引自张体云:《张廷玉年谱》,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,第66页。

  可见,母亲姚氏对他的影响之大。

  张廷玉自幼生活在父母身边,耳濡目染,得益良多。张廷玉继承清白家风,又将这种家风传承下去,他教育其子辈:

  “果能尊敬其父祖,当以服习教训为先。”——《父子宰相家训·澄怀园语》卷1,第121页。

  在张廷玉的教育下,他的四个儿子中张若溎、张若霭、张若澄高中进士后入朝为官。长子张若溎于雍正八年(1730)考中进士,历任兵部主事、员外郎中、御史、刑部侍郎、左都御吏等职。

张廷玉

  次子张若霭于雍正十一年(1733)考中二甲第一名进士(本为一甲第三名进士,因“辞让探花”,前面已经讲过),被破例授编修,充日讲起居注官,后擢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

  三子张若澄于乾隆十年(1745)考中进士,朝考被选翰林院庶吉士。乾隆十二年(1747)授翰林编修并入值南书房,历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,与他的哥哥张若霭同时以书画闻名。四子张若渟没有考中进士,但是以贡生身份授刑部主事,充军机章京,再迁郎中。

  桐城张氏一族贵胄满朝,大多行事清白,不受贿赂,不贪御赐帑金等,雍正皇帝对张廷玉谨遵父训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:

  “汝父清白传家,中外所知。汝遵守家训,屏绝馈遗。”——《父子宰相家训·澄怀园语》卷4,第205页。

  张英通过对子辈立品、读书、交友、养身、治生等方面的教化和熏陶,成就了桐城张氏一族及其后辈科第传家、世代为仕的盛况。据有学者研究,在明清两代,张氏家族出了25名进士,47名举人,483名贡生和监生,共计有554名。张氏家族在京城、乡里誉称四起,以致时人称赞:

  “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,先后列侍从,跻鼎贵。玉堂谱里,世系蝉联,门阀之清华,殆可空前绝后已”——《郎潜纪闻初笔》卷5《桐城张氏六代翰林》,中华书局1997年版,第94页。

  自张英、张廷玉后,张氏后裔相继为宦者,以数十百计,

  “一门之内,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,自康熙至乾隆,经数十年之久,此他氏所未有也。”——吴振棫:《养吉斋丛录》卷4,中华书局2005年版,第60页。

  张氏家族之所以能如此显赫,与张英、张廷玉的家教思想和实践是分不开的。

  贰

  张英的家教思想不仅影响到张氏子孙,而且还对于清朝仕宦之家的治家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。

  以家风家教闻名于世的“中兴四大名臣”之一的曾国藩,在家书中前后共五次对张英的《聪训斋语》给予肯定,他认为《聪训斋语》是张英的肺腑之言,因此要求自己的儿子曾纪泽、曾纪鸿读这本书,比如他在同治四年(1865)闰五月十九日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说:

  “张文端(英)《聪训斋语》作于承平之世,所以教家者极精。尔兄弟各觅一册,常常阅习,则日进矣。”——《曾国藩全集》(第21册),《家书·谕纪泽》,岳麓书社2011年版,第362页。

曾国藩

  也就是要求家中儿子人手一本《聪训斋语》,每天都进行诵读,以提高自己。不仅要求儿子读《聪训斋语》,而且还要侄儿们读这本书,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在给弟弟的信中提到这一点,他说:

  “张文瑞(端)公家训一本,寄交纪渠侄省览。渠侄恭敬谦和,德性大进,朱金权亦盛称之。将来后辈八人,每人各给一本。”—《曾国藩全集》(第21册),《家书·致澄弟沅弟》,第394页。

  除曾国藩之外,清末王师晋、吴仁杰、陆以湉等人都深受张英家教思想的影响。

  张英家教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影响,究其原因,在于他根据自己子弟的实际情况,进行谦恭守分教育,抑制了官宦子弟常见的骄奢之习,为子弟的立身和从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,而这种家教家风是官宦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保障。

  *作者李兵,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。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华严经全文

  • 华严经讲解

  • 华严经常识

版权所有:华严经常识网